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姜超: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为何提出竞争中性

来源:未知编辑:admin2018-11-27 19:46点击: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兼论为何提出竞争中性(海通宏观姜超、宋潇)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兼论为何提出竞争中性

  (海通宏观姜超、宋潇)

  摘 要

  近期,竞争中性被多次提起引起市场关注,什么是竞争中性?当前为什么要提出竞争中性,又会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竞争中性?竞争中性是指所有商业主体在经营中都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权利,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澳大利亚,经由OECD等国际组织的推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标准。OECD对竞争中性设定了8大原则,包括经营范围划分、成本监管、回报率要求、补贴监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信贷中性和和政府采购中性。竞争中性的本质是将政府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政府职能隔离,防止企业利用与政府的关系去获得正常商业竞争中的不当优势。因此,竞争中性能够提高全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率,维护市场化经济的健康运行。

  为什么提出竞争中性?其实竞争中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为了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2013年以来我国一直持续推进国企改革试点,同时陆续放开电力、铁路、民航和电信等领域的部分市场准入。但是近几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仍然没有处于一个中性的竞争环境。首先,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仍然严重,政企不分不仅容易导致产能过剩,也使得政策变动对民营企业的冲击要远大于国有企业。其次,我国信贷资源偏向具有刚性兑付的国有企业,大量民营企业被迫选择成本更高的非标融资,因此去杠杆导致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更严重。此外,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行业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部分行业是因为天然的公共服务属性,但是也有行业是开放政策落实不到位。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近两年民营企业遭受的政策冲击要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此时提出竞争中性我们认为反映出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正在积极研究。

  如何推进竞争中性?今年以来,我国围绕竞争中性其实已经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启动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调整行业补贴政策以及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以往相比,政策落地速度明显加快,今年首家外商控股券商和汽车企业已经在路上。国企改革是推进竞争中性的重点,国企政企不分也是经营环境中许多不公平的症结所在,双百行动的启动意味着国企改革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同时,随着各行业市场准入的开放,行业的垄断利润会被有效降低,将促进企业创新研发,而取消补贴也有利于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国有企业刚性兑付导致信贷不中性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刚性兑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上。但更要指出的是,公平的融资环境本质上是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减少干预,需要警惕帮助民企融资政策的矫枉过正。

  每一次的经济腾飞实际上都是通过改革释放原本被压抑的需求,为经济增长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2000年之前,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释放了居民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也激活了私营企业的生产活力。而2000年之后,加入WTO并对外开放扩大了外部需求,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满足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带动房地产和基建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来看,过去依赖的增长动力疲态已现,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动能,而最大的改革红利就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善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并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这样能够真正激活全社会的企业活力,产生经济增长的内生新动力

  1014日易纲行长在2018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中提及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随后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讨论。什么是竞争中性?当前为什么要提出竞争中性,又会有哪些影响?本篇专题我们结合我国目前情况对竞争中性进行探讨。

  1. 什么是竞争中性?

  竞争中性是指所有商业主体在经营中都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权利。

  竞争中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澳大利亚1992年澳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委托新南威尔士大学希尔默教授组成调查组,对澳大利亚《竞争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论证。1993年调查组发现政府企业在融资、成本核算、监管和税收等多个方面存在特殊优势,并提出了竞争中性的概念与政策建议。随后澳大利亚政府先后出台了竞争原则协议、行为准则协议以及实施国家竞争政策及相关改革的协议以规范国内竞争环境。

  竞争中性的概念经由OECD等国际组织的推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标准。2009OECD举办了两次圆桌会议来探讨国有企业与竞争中性原则。20102012年间,OECD又陆续发布了多篇报告总结澳大利亚在推广竞争中性方面的成功经验。201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报告讨论了竞争中性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情况。而在2015年达成的TPP贸易基本协定中,竞争中性也成为了第十七章《国有企业与指定垄断》的主要内容。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兼论为何提出竞争中性(海通宏观姜超、宋潇)

  OECD对竞争中性设定了8大原则。OECD关于竞争中性的研究报告指出,达成竞争中性环境需要对政府企业进行经营范围划分,区分公共服务义务的非竞争性业务与具有竞争性的正常商业活动。同时,需要在税收、监管、信贷便利和公共采购方面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并特别对国企的成本、投资回报率和所接受的政府补贴进行透明监管。

  整体来说,竞争中性是市场化经济的重要基础。竞争中性的本质是将政府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政府职能隔离,防止企业利用与政府的关系去获得正常商业竞争中的不当优势。因此,竞争中性能够提高全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率,维护市场化经济的健康运行。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兼论为何提出竞争中性(海通宏观姜超、宋潇)

  2. 为什么提出竞争中性?

  其实竞争中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通过前面的介绍,达成竞争中性的环境需要实施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而我国在这方面实际上已经做出过一些努力。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其内涵与竞争中性十分相似。

  而为了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我国也陆续出台过多项政策。2012年以来我国在电力、铁路、民航、电信、军工和能源等重要领域都进一步放开了市场准入,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参与这些领域的投资活动。例如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参与民航国企改革、通过PPP方式参与民航机场建设或者以独资、合资方式参与通用航空装备制造投资。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兼论为何提出竞争中性(海通宏观姜超、宋潇)

  特别是国企改革方面,我国推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序幕。2014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工作,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负责人纪检监察方式四个改革试点。

  2015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前后出台多个配套文件,逐步形成以“1+N”政策体系为主的改革框架。2016年国务院进一步针对职业经理人制度、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员工持股等十项改革进行试点。2018年,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将国企改革从试点拓展到404家国有企业。


标签:

评论

精彩文章